更新时间:2023-11-24 15:01点击:
客户端北京3月16日电(记者 上官云)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状态。在疫情防控期间,有人容易出现不安等心理现象。另外,在返回工作岗位后,也有一些人对疫情的担忧与工作压力交织在一起,情绪紧张,甚至出现焦虑、失眠等情况。
心理防“疫”有哪些办法?针对上述情况,记者采访了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基地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田宏杰,总结了一些应对方法。
资料图:3月3日,复工后的河南洛阳老君山景区严格执行消杀防疫工作,并采取游客游览需进行实名登记,出入人员需测量体温等疫情防控措施。图为工作人员对索道等候区进行消毒。中新社记者 王中举 摄
1、总是忍不住搜索浏览疫情信息,有任何消息都要关注,如何缓解这种焦虑情绪?
学会分辨庞杂的信息,并进行理性分析。同时,有意识地降低对疫情的搜索、关注频率。
要保持平常心。在家里时,可以找一些平时喜欢的休闲方式充实自己,比如多读读书,或者听一听喜欢的音乐,分散注意力。
2、复工后仍过度关注疫情,情绪紧张,一时间难以达到原来的工作节奏,怎么办?
如今很多企业已经复工复产,要参照以往的工作量,设定合理的工作目标,一件件去完成,慢慢启动工作状态,用两三周时间逐渐回到原来的工作节奏。
当工作热情慢慢起来后,对疫情关注程度也会在不知不觉间淡化。
3、对疫情的担心往往会与工作的压力交织在一起,人会比较焦虑,怎样缓解?
在生理上,要合理安排运动、休闲和睡眠时间,保证身体的生物节律是稳定的。在工作之余,每天能够有一点空白时间,发个呆或者安静独处一会儿,让人体的植物神经系统早一点安静下来。
在心理上,从最熟悉的、比较简单的工作步骤入手,由易到难,由简至繁,大脑神经会慢慢兴奋起来,工作状态逐渐进入正轨。
资料图:两位乘客戴着口罩在地铁上“隔位而坐”。 汤彦俊 摄
4、出行时做好全套防护还是会“疑神疑鬼”,有一点不舒服就担心被感染,怎么办?
要体会自己焦虑心情的根源是什么,不要盲目通过快速行动缓解这种情绪。
可以通过官方平台了解新冠肺炎防护相关知识等,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学会放松,积极寻求心理援助。
同时,花一些时间,按照科学的防护步骤进行出行的防护准备,告诉自己防护措施已经很到位、准备很充分,焦虑程度会慢慢降低。
5、隔一个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就总想要洗手、消毒,怎么办?
此类情况有一些强迫倾向,但不要与之强行对抗:越想要控制,这份冲动往往越难以控制。
所以,首先要接纳这种心理现象,当自己想去洗手消毒前,能够停下来十秒钟,体会这种情绪;然后,慢慢地观察,看看自己哪一次不经意时,两次消毒或洗手行为之间间隔的时间比较长,体会这种灵活性,建立一种弹性的关系。
6、包括医护人员等在内的许多一线工作者,在紧张的工作中如何缓解心理压力?
在长期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人的神经高度紧张,可能会出现消极、抑郁甚至眩晕、没胃口等情况。
建议可以做一些放松训练,比如正念练习,休息时花几分钟调节呼吸节奏,感受身体、情绪状态,同时听一些有关正念练习的音频。当然,要尽可能适当调节工作量,多注意休息。
7、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下班后基本都是宅在家。时间久了,家里人心情会比较烦躁,甚至很容易起争执,如何化解?